再说大太监张公公来太原问吐谷浑之鼎以后,刘知远虽然几句话打发了他,但是,刘知远深知耶律德光一直觊觎吐谷浑之鼎,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果然不出刘知远所料,石敬瑭死后,耶律德光果然又派乔荣出使河东府。乔荣本来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家伙,他向来比较忌惮刘知远,来到太原后,看到刘知远手下猛将云集,军容威严,而且在雁门关一站声名大噪的于清也在他的麾下,乔荣来到大堂之上后,被刘知远的气势吓得双腿直打颤,那里还敢对刘知远颐指气使?战战兢兢的说明了耶律德光的旨意。
刘知远不看僧面看佛面,也没有过分为难他,委婉地说:“那吐谷浑之鼎是吐谷浑的传国之宝,虽然吐谷浑人暂住我治下的云石二州,但是他们的内部事务刘某确实不便插手,还请回图使大人回去禀眀耶律圣主。”
乔荣话已经带到,至于刘知远怎么做不是他关心的事,因此匆匆赶回上京复命。
乔荣到了上京后,添油加醋的说了许多刘知远的坏话,又说他不把耶律德光放在眼里什么的。
耶律德光大怒,命令赵延寿领军五万,发誓要踏平太原。
赵延寿的五万大军挥师南下,绕过雁门关,直抵代州,代州守军奋起抗敌。如果代州失守,那么太原的门户就会大开,失去屏障,深知这一点的刘知远亲自率领一万五千万精兵驰援代州,郭威等大将随行。而此时,于清的功力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但是还需闭关静养,因此没有随征。
其实,赵延寿也有他的如意算盘,不愿意和刘知远开战,因此他只派了小股士兵对代州进行袭扰。刘知远为了保存实力,同时也不想让自己苦心经营的河东遭受战火之苦,因此也不想与赵延寿正面交锋。双方你来我往打了几个小仗,赵延寿派出心腹亲信到刘知远的军中来和刘知远和谈,同时劝刘知远没有必要为了白承福而得罪契丹。在赵延寿的建议下,刘知远同意派使者出使契丹。
但是赵延寿不敢立即收兵,因为这样会引起耶律德光的猜忌,于是传令佯装攻了几天城,但是契丹兵到了代州城下后,将校们命令士兵在城下烧烤喝酒,说这是主帅的攻城妙计。可是代州守军唯恐有诈,一点也不敢怠慢。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有一天,赵延寿来到城下“督战,他让士兵随便攻了一阵,守军立即放箭,射死了几个士兵。赵延寿鸣金收兵,对将士们说:“代州的晋军守备森严,城池坚固,久攻不下,为了减少士兵的伤亡,本帅下令立即收兵。”
契丹的士兵也不愿意交战,听说主帅收兵,自然十分欢喜。赵延寿回到上京以后,向耶律德光谎称刘知远出动了五万大军防守代州,且代州城池坚固,久攻不下,唯恐生变,只有收兵。
耶律德光听说刘知远出动了五万精兵驰援代州,将信将疑。
赵延寿怕引起耶律德光的怀疑,接着说:“不过那刘知远虽然有五万精兵,但惧怕圣主天威,不敢出战,派出使者告知愿意交出吐谷浑之鼎,因事关重大,他将于日后派出特使,面见圣主,洽谈具体事宜。”
耶律德光一听,大喜,对赵延寿说:“这次当记赵爱卿一功,但是,你告诉刘知远,我要他派那日在雁门关杀我契丹骑兵的人来和谈,否则免谈。”
赵延寿派信使向刘知远传达了耶律德光的旨意。
恰恰在这个时候,石重贵在景延广、冯道等大臣的拥立下即位为大晋皇帝,是为出帝,年号沿用天福,对契丹称孙不称臣。
耶律德光大为光火,将重心转向了石重贵,无形中缓解了刘知远的压力。但是,为了河东百姓的安宁,同时也是为了保存实力,刘知远还是决定派出特使出使契丹。
刘知远和臣僚将帅们商议派使者的事情,大家一致认为派于清去一定凶多吉少,这一定是耶律德光想乘机报复。但是耶律德光指名道姓要于清出使契丹,如果去的不是于清,耶律德光一定不会善罢甘休,那又如何是好?刘知远左右为难。
这时,赵匡彦也听说了要派于清出使契丹的事情,他知道如果于清去了契丹大本营,无异于羊入虎口,有去无回。因此,心下大急,风风火火的冲入议事大厅,高声喊道:“刘大人,您不能派于大哥去契丹,您另外派人去吧!于大哥杀了那么多契丹人,那契丹皇帝一定会加害于他的。”
刘知远说:“赵兄弟,我们也在为这事发愁,不过你放心,我刘某人一定不是那种见利忘义之人,我绝对不会拿于清兄弟的性命冒险。”
众将说:“如果于少侠不去契丹,那耶律德光怎么会善罢甘休,如果他一怒之下,真的派出他的十万铁骑南下太原,那时候后果不堪设想,请大人三思!”
刘知远说:“诸位兄弟大可不必担心,于少侠我自然不会将他交给耶律德光,但是使者,我们还是要派的,派别人去,恐怕那耶律德光会认为我们不尊重他,我看,就派史弘肇将军和检校司空刘承训大人去吧!”
众将一听,大惊失色,纷纷道:“大人万万使不得,检校司空大人绝对不能以身犯险,我们不同意!”
史弘肇也说:“末将贱命一条,承蒙大人抬爱,才能有今天,能够为大人分忧,末将万死不辞。可是承训大人万金之躯,怎能入虎狼之地?要去,末将一个去便可,检校司空大人绝对不能去。”
刘知远说:“我主意已定,你们不必说了!我谅那耶律德光也不敢拿承训怎么样。”
刘承训站起来说:“爹,诸位大人,承训我一定不辱使命,有史将军同行,我相信那耶律德光也不敢耍什么花样。”
刘知远点了点头。众将喊道:“大人!三思呀!”
刘知远说:“此事就这样定了,退下!”
赵匡彦终于松了一口气。
“且慢,我去!”门外传来了一个声音。
人们循声望去,只见一个人从门外走了进来,不是别人,正是于清。
赵匡彦放松了的心又紧绷起来,道:“于大哥,使不得!”
于清走到大堂中央,拱手对刘知远说:“大人,那耶律德光点名道姓要我去出使契丹,您想一想,如果去的不是我,那将会是什么结果?据说契丹拥有二三十万大军,而我们河东军不足五万,契丹人喜怒无常,万一,我说是万一耶律德光真的派大军南下图我河东,那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所以与其被动地坐以待毙,还不如让我去见机行事,或许耶律德光并不会像我们预料的一样要对付于我。”
众将听了,都觉得有道理,可是刘知远说:“话虽如此,但是于兄弟在雁门关一役斩杀了那么多契丹骑兵,耶律德光绝不会轻易放过你。于兄弟看得起刘某,能够助我一臂之力,我怎么能让你以身涉险?如果你去契丹有什么三长两短,岂不是陷刘某与不义?天下英雄又怎么看我?”
刘知远的这番话确实是肺腑之言,现在他正是用人之际,怎么能失信于天下英雄?
但是于清说:“大人看得起在下,把我当兄弟看待,为了不让我涉险,却要让承训公子去冒险,这是何等的大仁大义?再说我同意出使契丹,也不完全是为了报答大人,也是不想让中原百姓再受战火之苦,也是为天下百姓着想。更何况有智勇双全的史将军一起,有什么可担心的?”
于清的话让刘知远无话可说,他迟疑了一会儿说:“可是……”
“刘大人,事不宜迟,不要可是了,我们明早便出发。”于清打断了刘知远的话说。
赵匡彦说:“既然这样,那我也要去。”
于清说:“不行,此去契丹路途遥远,险象环生,你不能去。”
赵匡彦争辩道:“你不是说有史将军一起,不会有危险吗?既然没有危险,我去了又有何妨?多一个人还可以多有些照应。”
在赵匡彦的一再坚持下,于清执拗不过,只得同意让他一起去。
次日清晨,太原城外。
旌旗蔽日,尘烟漫天,车啸马鸣此起彼伏,号角之声震撼人心,三路大军浩浩荡荡的开向城外,为首的将军头戴婴冠,身披战甲,腰挎宝剑,骑着汗血宝马,威风凛凛,不怒自威。他的身后猛将林立,一个个英姿飒爽,军容严整。他的左右两边是两个年轻的便衣男子,他们一边徐徐而行,一边交谈着什么,神情十分严肃。
城里的群众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难道又要打仗了?”“哎!好不容易过了两年太平日子!”“哎!老天保佑节度使大人旗开得胜!”……
那为首的将军正是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他两边的便装男子,便是于清和赵匡彦,赵匡彦的身后,紧紧跟着的是香孩儿。
三军全部开出城外之后,众人一齐下马。
于清对刘知远说:“刘大人,您用不着如此兴师动众,我们出使契丹而已,让老百姓们以为又要发生战争了!”
刘知远说:“于兄弟,这难道不是我们和契丹的一场空前大战吗?你能为了太原百姓舍生忘死,难道我就不应该以出征之礼为你们送行吗?此去契丹,凶多吉少,于兄弟益便宜从事,就算和契丹结仇也无所谓,关键的是你要完完整整、平平安安的回来,大哥还要和你痛饮。”
于清紧紧握住刘知远的手,动情地说:“大哥,小弟此行一定不辱使命,如果不能让契丹罢兵,小弟誓死不回中原。小弟就要离开了,大哥保重。”
刘知远热泪盈眶,说到:“贤弟,保重,大哥就只能送到这里了!”又对旁边的史弘肇说:“史将军,此去契丹,路途凶险,你们一定要好好保护于兄弟的周全。”
史弘肇说:“请大人放心,末将一定会全力保护于兄弟的安全。”
刘知远又牵来自己的坐骑汗血宝马,摸着马头对于清说:“这汗血宝马是当初我离开榆次时三娘给我的,它陪着我东征西战,从未离开过我,我每次看到他,就会想起三娘。它能日行千里,多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我。今天,我把他送给你,你要好好的待他。”
于清说:“大哥,万万不可,这汗血宝马是嫂子送你的宝马,对你意义重大,您还是留下吧!”
刘知远说:“你别推辞了,我希望你和它都能安全回来。”
于清见刘知远语气坚定,再推辞反而显得虚伪,就说:“那小弟恭敬不如从命,我一定好好保护它,让它毫发无损的回来。”
又是一阵号角之声,于清说:“大哥,我走了!”
众将挥手道别,于清一行人向北疾驰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