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封存技术可行性试验报告】
E级特殊道具。
这是一份特殊的试验报告,上面记载了一些特殊的手段,可以对一些空间类道具进行尽可能简单的改造,使其能够存储一定量的能量。
附带一份总结性报告。
此类方法有两个重大缺陷:第一,不管是充能还是释能的过程都存在难以攻克的问题。
充能过程中,由于对能量的强大吸附效果和不可控性,必须保证提供能量的过程缓慢而稳定;而释放能量的过程太过迅速,会对道具本身造成不可逆的损坏。
第二,能封存的时间十分有限,每天都会流逝至少总能量的10%。
若想杜绝能量的流逝,必须对空间道具进行彻底的改造,但那意味着实现代价和操作复杂程度的指数级提升。
注:经研判,该实验成果不具备较高使用价值,建议取消后续拨款。
“就是这个?”
再三浏览了这件道具的属性,韦轻舟些许感兴趣的神情消失了,多了几分不以为然。
但没人知道,他的心里却颇为振奋。
这番神情变化,对道具主人来说似乎已经不足为奇了。
他甚至没有太多失望,只是再度叹了口气道:“我就知道是这样……唉,这两个缺点太坑了,属性的描述也太含糊了,能有啥用呢?”
脸色懊恼的取消了属性展示,准备将这件道具重新收起来。
但就在他以为这次意外的机会失败时,不想韦轻舟摸了摸下巴,做出一副犹豫的模样,半响后居然表示愿意买。
“虽然感觉挺坑的,但说不定有一些研究价值。我手上刚好有一点多余的积分,可以买来尝试一下。不过这个价格嘛……”
他语气拖的很长,显然完全占据了交易的主动权。
偌大的拍卖会上,都没有一个人愿意买。对方刚才的自言自语更是表明,之前他们也曾试过将它卖掉,但都没成功。
这种情况下,自己这个唯一的买家,自然是想怎么压价就怎么压价了。
持有这份试验报告的年轻天选者显然也清楚这点,但他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见终于有人态度明确要买,当即道:“600天选积分,不,只要550积分,这份文件就给你!”
这个价格,已经比他先前挂在电子公告牌上的起拍价还要低150积分了。
显然,这位天选者已经完全不抱希望,只想着尽快将它出手变现。
老实说,这个积分并不算高。如果它的功能真跟韦轻舟心中想的一样,能买到绝对是意外之喜。
但既然还存在能压价的空间,他自然也不会傻傻做冤大头。
当即无情的摇了摇头:“太多了,我花550积分买这个?怕不是脑袋抽了!实话跟你说吧,我身上就400积分,到底卖不卖?”
“400积分?不行不行!这也太少了!”
年轻的天选者死活不肯松口。
一番讨价还价后,他将价格咬死在480积分,语气中甚至带了哭腔:“大哥啊,我也不骗你,这东西光认证的花费就是480积分。我已经一积分不赚,平价卖给你啦!你总不能让我亏本吧?”
“那成吧,就480积分。”
韦轻舟有点同情的看了这家伙一眼,这才点头完成了交易。
“太好了!多谢大哥!”
看到纠缠了自己快两个月的麻烦终于卖掉了,好歹没亏本的年轻天选者激动不已。朝韦轻舟连连道谢,然后才被同伴拉走了。
目视对方离开的背景,韦轻舟看了看手中的这份E级道具,摇了摇头:“果然还是年轻啊……”
这份特殊的试验报告,放在别人手里或许无用,但对他来说,却很可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前提是要跟【戴夫的植物法术】中的向日葵魔植,以及道具卡联系起来。
这之前,韦轻舟提前将向日葵魔植在魔法花圃中培育成熟后,就可以封印到道具卡中。等需要时再将封印的向日葵释放出来,种植到地面,就可以让它不断吸附阳光能量,转化成魔力,并源源不断为自己提供恢复。
有用归有用,就是限制有点多。
首先,向日葵魔植必须种植到地面上,且必须是晴天,才能帮他恢复法力。
这两点限制说大不大,但有时候还真是挺麻烦的。
其次,向日葵魔植的恢复效率有点低,期间一旦被敌人腾出手摧毁,那就等于白种。
还有就是,随着韦轻舟的实力以远超普通天选者的速度提升,这向日葵魔植他还没用几次,就已经有点跟不上了。
这之前,韦轻舟的想法是利用魔法花圃的特殊属性——小概率培育出变异植物来做文章。但有了这个临时发现能量封存技术,问题就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封存能量会对道具本身造成破坏?
没关系啊!
他的道具卡又不值钱,本就是一次性道具,用完就毁的那种。
充能时,必须保证提供能量的过程缓慢而稳定?
向日葵一分钟提供20赫标准魔能,种植五分钟后自动枯萎,多一秒都不活!够不够稳?
封存能量每天起码流逝10%?
这点同样不是大问题!
迄今为止,韦轻舟经历的灾厄剧情时间基本都是一两天就结束的。
只损失一两成的能量,完全可以接受。
这样一来,韦轻舟日后就可以将部分道具卡改造成能量卡。在副本开启的当天,提前将向日葵魔植种出来,并用道具卡封存转化的魔力。
如果一切真如预想的那么美好,他等于变相拥有了廉价生产瞬间恢复魔力药剂的能力,而且无需搜集各种复杂的魔法材料!
这东西,可比向日葵魔植慢慢恢复来的高效太多了。
相比之下,区区480积分根本不算什么,足以给他先前获得的植物法术带来一次质变!
说起来,官方的灾厄研究所应该对这类技术更感兴趣才对,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没人买。不知道是阴差阳错没注意到,还是官方机构看不上它,亦或手上已经有了同类技术储备?
不管是哪个,反正最后便宜自己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