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侯与条氏回去开始执行计划,先是组织人力扩建在云地的城堡基地――华坪,修建粮仓武库。
同时攀方也不再将冶炼的青铜与其他诸侯交易,而是全力铸造兵器铠甲,缺少的粮食将由畿内供应。
从恒帝四年至恒帝十年共六年,征服蛮人部落无数,同时在攀邑至诏邑(大理)的道路三十里修一寨,五十里修一堡,百里修一城,还都是永久性的――这才是最费时费力的。
同时还得防备蛮人的反击,从山道间突然窜出的偷袭,为了确保最前线的粮食补给,每寨每堡都有不同数量驻军,已经预估打通了一半道路。
所有人的粮食都得从攀方调集过来,畿内又补给攀方,而且越到后期,补给线越长,所需消耗更大,推动更慢。
恒帝与卫向,田光三人,彻底把控朝政后,征收大量粮食,同时要求华阳氏多供应驮马,用来输送物资――这也需要天子用东西去换。即便大规模使用马驮,但崎岖的山道,人马在路上就消耗了大量粮食,回去也得吃,一袋米有半袋就在来回的路上消耗。
海量的人力,物力如同投入无底洞般,投入蛮荒原始的崇山峻岭中,这才建起一半的用城寨串联起来的南征路线。
到恒帝十二年,恒帝宫中财宝已经搬得差不多了,而攀侯也来信,保山城城墙已经修好,攀方即便抓蛮人采石伐木修城,蛮人也不够用了,而且蛮人对南征线的攻击越来越猛烈,反抗越来越强。总而言之,攀方已经推不动了。
但永久性的城寨是必须的,恒帝及众人都了解,光是送人也不能一下子送个几十万人到甸地,补给线撑不住,几十万人出去就是饿死,最多只能一年几万人的规模,到甸地还不能立刻有粮食,也得天府支援。
总之就是一句话,生产力不够。
青铜时代,完成一条几乎等同华都至邛邑长达四百至五百公里(攀邑至保山),完全安全,又有能力输送后面的大规模移民的路线,单靠攀方,恒帝与卫氏完成当前成果已经是极限了。
后面的一半必须聚集全宗华的力量了。恒帝叹息,低估了道路的崎岖,高估了攀方与动用了朝廷一半力量的能力。
本想如按计划由攀方开拓,自己与卫氏支援将南征道路完全开辟建设后,再推动全宗华的力量去南征。
但现在想来,还是有些保守,因为担心如果由全宗华去推动,这些诸侯见识到开辟道的困难而后退,再推动就得用武力,于是就想着最艰难的部分由少部分人做了,再推动这些诸侯,现在不得不改变策略了。
为了引导宗华人往外扩张,就要在思想上打破陈规,并建起为何而且是必向外扩张的理论思想。
《问对》已经告知人们,人的特质大于土地的特质,宗华人到天府外一样能存活,一样能如华阳人一般,建造城市道路,开垦荒地,生产粮食,从而积累起财富。
但还不够,还须要一种推动性的思想。于是恒帝十二年,恒帝提出大纲,卫向引经据典补充,完成了一篇八万三千二百二十一字的政治议论性文章――《宗论》。
《宗论》,第一部分是总纲,以恒帝同卫向讨论《宗华记》开篇,首先回顾天人氏南迁,华帝时命有华氏迁,天下各氏族绝大部分都有迁移,得出宗华人本身就有迁移的习惯的结论。而且每次迁移都是一次壮大。
又讲述天人氏,华帝,各氏族始祖共同谱写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宏伟创业史,几千年的筚路蓝缕才造就了今天的天府宗华。
再次升华的强调是人的特质,人的作用才能创造文明,并创造财富,并提出神是不会将什么东西都造好了,人去享受就行了。
所以人先要有意识去观察周围最靠近,最容易懂的环境如自然的四季变化,风雨雷电,植物的春生夏长,秋亡冬灭,还有人体自身的生老病死。
少部分无私的神变成人形,来指引人,并称为圣人,如天人氏,华帝。
同时绝大部分神是自私的,只有人先能创造财富了,用祭品去与神作交易。
这里又强调了人的主动性,只有人感觉到了圣人所做的是为人好,人才会跟从。只有人感觉到神需要祭祀,而自己没超自然能力,所以才会祭祀。
这里明确提出双方是互利互惠的交换。而不是人单方面祭祀的,再单方面接受神能的庇佑。
而人不去创造开拓,就发挥体现不了作为人的特质,人无特质就是半人,庸人。就像有块最肥沃的田地,却不种庄稼一样。
第二部分是讨论个人与家族之间关系。卫向用当下所有人都同意的论点回答个人与家族:
一,个人是实体,家族是实体组成,只存在于观念上的虚体。
二,个人与家族的联系。个人组成家族,家族完善养育个人。二者互相保护。
三,个人名誉与家族名誉互相成就,出众的个人得到的名誉会增加其家族名誉,而家族名誉在个人出生时,便自动拥有。所以要保证个人与家族名誉不受玷污损害,如有必要,当舍去个人名誉,保卫家族名誉。
四,家族名誉由历史上出众的先辈族人取得,后人因为血缘继承。
五,家族财富如土地,器物,甚至名誉是祖先创造,后人继承,属于集体,不属个人。
如此种种。
指出家族重于个人,个人从属于家族。家族与个人重于土地财富。
接着便又讨论家族开创者与家族继承者的品德行为,举例天下十七位在《宗华记》上有记载,现在还存在的诸侯。
开创者个人的武勇,忠心,朴素,勤俭节约,等特质。以及在家族初创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
继承者的却多是淫乱,奢侈,浪费,好逸恶劳。
开创者为后人考虑,继承者只为自己考虑。
二者对比后,恒帝又问:
“人重还是德重?”
“皆重,人无德与兽有何异,德无人不显。”
“然祖先本有德,而后人不学习,只继承其财富,任意挥霍。即使天天祭祀,祖先也厌之,这种人即不发挥人之特质,又不继承祖先的品德,岂非人哉!”
《宗论》第四部分就是议论如何才能维护家族的名誉,继承祖先的品德。
指出只有先继承祖先的品德才是真正的维护家族名誉。如果没有继承祖先品德,只把血统延续下去,那与猪狗的延续有什么区别。而天下大部分诸侯公卿没有继承祖先的品德,是最大的自私与不孝。
第五部分则是恒帝问如果诸侯自省,还能挽回吗。卫向回答能,但要像其祖先:
一,本身先要勤俭节约,勇武守信,忠于君主,爱戴平民。
二,将祖先留下的基业扩大。
三,为家族开技散叶。
四,自己要增加家族的荣耀,让祖先为之所喜。
并得出启帝以降,只有华阳氏是真正的继承了其祖先的一切美德,并完成了上述所有条件,只有华阳氏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
最后总结,只有华阳氏般开拓才能将个人特质显现与祖先美德继承合二为一。
《问对》与《宗论》一前一后,明确指出天下大部分贵族都是不孝的,没有继承祖先的特质。同时给出了能体现继承了祖先特质品德方法,就是效法华阳氏,往外开拓。
《宗论》从各种角度证明人的特质就是开拓创造,而人的开拓不仅体现自己做为个人的特质,而且还能证明自己继承了祖先的品德。
所以要开拓,不开拓就是不孝,非人!
当《宗论》完成之后,卫向完全愣住,如此严谨,有新论点,引用大量例子,并且批评当下诸侯集于一书,虽然自己只提例子,但也可以料到,自己将如《启典》里面与启帝对话的臣子一般,永载青史了。
而且里面提出人的特质就是开拓创造,完全可以从土地物质的开拓创造,也可延伸至精神层面的开拓创造。
卫向再看恒帝时,已经不是看天资聪慧,雄才大略的君主的眼神了,而是如看到华帝,启帝那般圣人君主的眼神了,恒帝与卫向看《宗华记》而产生的启帝形象开始重合,并溶为一体。
之前是被动刺激加利益诱导才会支持恒帝,现在却不是支持一个君主来完卫向的光宗耀祖,而跟随圣人君主,已经光宗耀祖了,什么封地已经可有可无了。
《宗论》刻了多份,由天子使者传播出去,畿外影响如何,尚不得知,但畿内却掀起巨大波澜。
畿内八年间,天子不断征收各族粮食,送给攀方,但由于冢宰与司马的支持,反对声音较小,而现在《宗论》一出,其中人的特质和指责诸侯,让一部分人根本无法接受,更有甚者气得双目充血,如同疯了一样撕掉竹简,直呼
“天怒!天怒!此乃乱世之妖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