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城市的商业资产阶级,这也需要分开来看。
【工场手工业,在它能够输出自己的产品的时候,是完全依赖于贸易的扩展或收缩的,而它对贸易的反作用却是比较微小的……这些商人,特别是船主最坚决地要求国家保护和垄断】
也就是说,在这个工场手工业的时代,萌芽的工业,是完全依赖于贸易的扩展或收缩的。
而贸易,又是依托殖民地、战争、海军来决定的。
国家保护和垄断,商人和船主当然坚决要求。
但一定要注意前提——工场手工业,在它能够输出自己的产品的时候,是完全依赖于贸易的扩展或收缩的,而它对贸易的反作用却是比较微小的。
在这个商业霸权带来工业霸权的时代,而不是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的时代,思维方式是和后世一二战、甚至于二鸦之后的战争的逻辑是不同的。
之后的逻辑,是工业急速发展,工业占据了统治力量,缺乏市场,作为统治力量,他们必须发动战争,寻找市场。
这个逻辑,是此时大顺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逻辑。
也就是说,只有此时已经初步有了工业革命萌芽的大顺,在行政力量的扭曲下,可以使用这个逻辑。
而反过来,英国此时是没资格用这个逻辑的。
英国此时的逻辑,是贸易的扩展或收缩,影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但工业对贸易的反作用是微小的。
商人和船主,当然坚决要求国家的保护和垄断,但保护的不是本土工业的发展。
而是保护“贸易”本身。
至于,贸易的货物,是哪产的,这個不重要。
重要的是保护、是航海条例、是只能英国商人卖货。而不是,这些货是哪产的、谁产的。
这和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的逻辑是不同的,从属于工业之后的逻辑,是工业拿着鞭子抽别人:去开战、去给我找市场、去把我的货卖出去!
此时的英国,则是:
这茶叶是中国产的。
不重要。
重要的,是北美、加勒比、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只准买我们运来的茶。不准买荷兰人运来的茶、不准买瑞典人运来的茶、不准买丹麦人运来的茶。
而不是:
这茶是我们英国产的,北美、加勒比、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不准买“中国产”的茶。
这才是老马说的,在这个商业霸权的时代,【商人和船主坚决要求国家保护和垄断】的保护和垄断。
保护本国工业,或者让【formoreEffectualEmployingthePoor】,只是此时的附加选项、可选项、可勾选条款。加上也行,别闹事;不加也没事,镇压下去就是。
因为,此时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是沿海城市的商业资本和土地贵族的联合体。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和大顺之间的贸易协定,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
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没有保护和垄断了?
这个,就看西班牙之前和大顺谈判时候的条件就行,谈判之后的“以中国商品为主的帝国自贸区”构想,仍旧不是自由贸易,仍旧是保护和垄断,因为外国商人还是没办法用他们的船把货直接送到西班牙这个非帝国的帝国自贸区中,西班牙的海军依旧会保护本国商人的利益。
只不过,原本是本国商人买自己家的呢绒,去那边卖——当然,只是这么一说,西班牙吊毛都没有,根本就没有自己家的货——而现在,是买别人家的棉布,去那边卖。
只要这种垄断和保护还在,商人的利益有损失吗?
商人只是把赚棉布差价的,商人又不是开工厂搓棉布的,怎么会有损失呢?
而这,就是大顺可以避免和英国海军远洋决战,甚至可能只打几场类似直布罗陀围攻战类似的战斗,就能逼迫英国签订条约的基础。
也就是,大顺利用塞内加尔、哈瓦那、北美的三角贸易线,拦截英国商船、输送大顺商品,使得大顺手里拿着一个“不会选择、但是却可以吓死英国商人”的筹码。
这个筹码,就是大顺实际上,已经拥有打破英国航海条例,直接往北美输送商品,严重打击英国商人和船主利益的能力。
英国商人和船主的利益,是“英国能够确保,只有英国船和英国商人,能去北美贸易”。
而不是“英国确保北美的商品,用的都是英国货”。
英国船主管北美用啥货呢?33年糖法一开,“北欧”工业品蜂拥而至,他们是蹦跶的最欢的一群人,怎么可能在意北美用的是不是英国货呢?
英国船主怕的,是大顺逼着英国开自由贸易,大顺的商船、荷兰的商船,只要缴纳关税,就都能去北美贸易。
所以,大顺手里拿着的这个筹码,虽然大顺的决策圈内部有矛盾,但决策圈内有人未必会真的用这个筹码。
而这个筹码,却能换来英国和谈中其余的条件。
而如果这个不是个筹码,而是一个大顺想要的条件,那么为这个条件要付出的东西可就多了。至少还得再打几波大战,甚至真的要策动北美分离。
问题是北美分离并不是大顺决策圈想要的结果。
一来不想让新教有一个适合发展工业的土地,二来是要瓜分北美制造矛盾。
三来就是北美东海岸从金银矿角度讲,穷的叮当响,大顺现在急需的是金银的迅速积累开启工业化,北美和英国现在分开,北美的贵金属断裂,大顺去卖锤子?收一堆贬值到4%的北美宝钞?
当然,大顺要把这个当筹码,而不是条件,英国人并不知道。
所以这也就凭空创造了大顺的谈判筹码,而且并不需要真的登陆伦敦。
大顺肯定是要碎一部分英国的航海条例的,但未必全部都要打碎,真的打成自由贸易的模式——即大顺的商船,可以自由地在英国任意港口停留、售卖货物。毕竟,大顺现在的投送能力,真的没这个能力。
而更关键的,便是真要这么做……那英国的商人、船主们,真就同仇敌忾、保家卫国、毁家纾难了。
那是刨他们的根啊,他们非要打到底不可。
正所谓,围三缺一,这种事,真就不能学皮特那种“防复仇理论”、要把法国海军的五十年未来都毁掉,明显不现实。
所以,从阶级的利益角度,和政治力量对比的角度来看,王党这群人的选择也算是最优解。
土地税稳住托利党地主乡绅,只要在贸易问题上,继续“保护贸易”而不是“保护工业”,即可得到商业资产阶级的支持。
保护贸易和保护工业,有时候是一回事、有时候不是一回事。
在工业取得对商业资本的附庸后,这是一回事。
在这个手工业工场时代,不是一回事。
这里面,肯定有利益严重受损的一群人。
比如东印度公司。
但是。
如老马所言:【在这个阶段,各国间的竞争尽可能通过关税率、禁令和各种条约来消除,但归根到底竞争者们的斗争还是靠战争(特别是海战)来进行和解决的】
此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毁灭,与之前已经毁灭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毁灭,遵从同样的逻辑。
历史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毁灭,本质是因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力量的提升,对妨碍了工业发展和影响市场的东印度公司,让他去死吧。
而现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并未爆发、工业力量尚未提升,便要遵循老马说的现阶段的原理。
即各国通过关税税率、禁令、条约,以及海战、战争来解决问题。
大顺遵循了这样的规律,派出了舰队,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条约以一种王党这群人设想的方式达成,那么这场战争,实际上,不是中英之战。
而是,大顺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战。或者说,是大顺西洋贸易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战。
原本需要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才能推倒和毁灭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被大顺以符合这个时代原理的战争给毁灭了。
东印度公司已死。
也就意味着,英国国内最反对大顺贸易的一群人,丧失了政治力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破产的东印度公司,自然没有力量。
他们的反对,就是个屁。而且他们的反对,只会引起整个英国的恐慌:难道让整个英国出力,帮着东印度公司打回印度、打到马六甲,重新夺回东印度公司的好望角以东贸易独家专营权?
只要大顺这边的要求不太过分,那么实际上,就是组成了一个“英国商人和中国商人的同盟,瓜分了东印度公司的财产”。
大顺商人,得到的那一份,是把商品从松江运到伦敦的利润。
而其余英国商人,早就眼红于东印度公司垄断的贸易品利润,他们得到的,是把商品从伦敦运到各个殖民地的利润。
正所谓,吃独食、拉黑屎。不能吃独食。
大顺商人要是说,我既想要把从松江运到伦敦的利润、还想要把商品从伦敦运到各个殖民地的利润。
那这就是吃独食了。
连个买办都扶植不起来,这是逼着英国商人团结一致,欲当买办而不能,斗争到底。
当然大顺的谈判条件、谈判底线、真正目的、条约构想,到底是啥,其实大顺这边这群人也不知道。
甚至大顺内部决策圈,此时还在为“荷兰做整个欧洲的买办地和贸易中心”;还是“各国各管一摊几大帝国自贸区,大顺分别去各国送货,分别去伦敦、南特、加的斯、敖德萨、彼得堡送货,搞口岸对口岸贸易”这个问题争执。
但于此时的英国王党而言,这不重要。
能不能谈成、将来往哪个方向谈,暂时不重要。
现在重要的,是分析一下各个阶层的利益,给出一个定心丸,假装和大顺这边谈了,等着送完俘虏赶紧公布、或者“官方泄露”出去。
一个能让多数支持、金融稳定下来、托利党不要琢磨着王者归来那一套的定心丸。
抢占这个“是我把太阳叫出来”的先机,否则真要是被爱国辉格党那边抢到,到时候就麻烦了。
新国王的权力,恐怕就要再度缩水,被议会那几个家族压的死死的。
哈利法克斯伯爵的意思,就在于此。谈判是双方的事,但公布是单方的事,谈判底线的问题,可以模糊,但得让那些不安焦躁的人,心里放心。
该支持的支持、该反对的反对、该不造反的就先别造反了。
地主那边靠土地税搞定、民兵这边靠民兵法搞定,沿海城市的商业资本家,就得靠“对华谈判”的假消息,来完成分化了。
只要完成了分化,那么自己这边就有了绝对优势的力量。
皮特等人既然爱搞反对派,那就让他们去搞嘛,反正他们不搞,别人也会搞的。
还不如让此时风评已经沦为“赌徒、战争疯子、躁狂症患者、为了个人的荣誉把国家拖入深渊”的皮特去搞。
而到时候,东印度公司那群失去了特权的人,肯定反对条约,而皮特作为反对派肯定也反对条约。
都反对一件事,未必是盟友,但转身就可以给皮特扣一个特权和垄断得利者的代言人、走私贩子守护神的大帽子。因为,特权和垄断的受益者,既是特权和垄断的公司、也是走私贩子,虽然他俩看上去是死敌,实际上只是光影共生体。
虽然皮特的爱国者党如果还继续存在,基本盘会变成那些因为中国商品倾销而失业的纺织业、实体工业工人、工场主等。但相对于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船主、大商人等,这些人的动静基本发不出来,小的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