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内热浪涌动,平均温度高达四十摄氏度,这是试验炉持续运转和浇注作业释放的热量积蓄而成,内部环境如同蒸笼般恶劣残酷,身处其中的战士和工人无不汗流浃背。
但是没有人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全都默默坚守岗位,干着自己该干的事情。
坚持就是胜利!
「嗡!」百级空分设备和氧枪运转的声音交相辉映,演奏熟悉而富有韵律的炼钢交响曲,超音速氧气射流分为三股,不断冲击下方的试验炉熔池,令高温铁水翻涌循环,融化铁水之中蕴含的各种元素。
「高枪化渣。」主控室内,熬了一天一夜的余华额头布满细汗,整个人目不转睛盯着处于吹炼状态的试验炉,向氧枪操作员下达化渣指令。
现如今,试验炉内装着最后一炉铁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将是本次试生产最后一炉钢水,它的成功与否将决定最终产量记录。
过去的二十三个小时,试验炉已经成功吹炼46炉钢水,产量达到92.6吨,设计产量与实际产量之比约96.4%。
如果这炉钢水成功的话,实际产量比将会达到98%!
此时,气氛紧张而肃穆。
工程队指挥官杨志和工务科相关人员待在主控室内,屏气敛息,时刻关注试验炉吹炼状况,尽管他们压根看不懂,但这并不妨碍什么。
氧枪操作员有条不紊进行操作,氧枪供氧吹炼铁水,令石灰石和助融剂迅速化渣,没多久,采用单渣法的试验炉吹炼初期时间到,随后余华再次下令,氧枪下调到中枪高度,进入快速脱碳阶段。
三分钟。
五分钟。
八分钟。
加速升温到一千六百摄氏度的试验炉熔池铁水,碳含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降低,从物理性质上向钢水转变。
待中枪达到预计脱碳时间,氧枪回归初始位置,终止供氧,空气分离设备停机。
与此同时,转炉底座倾转角度,炉体缓缓倾斜,出钢口对准位于正下方装有硅锰元素和脱氧剂的钢包。
明黄色高温钢水,似如长江浪头般奔涌而出,灌入钢包内部。
顷刻间,高温热浪犹如冲击波般席卷四周,硅锰元素接触钢水迅速熔融反应,改变钢水成分,脱氧剂则迅速降低钢水内部的氧气含量。
这是一炉含碳量约0.8%的高碳钢,加入硅锰元素改善成分,转变为优质合金硅锰弹黄钢,适用于承受高负荷的弹黄和板黄,使用对象为红星拖拉机和牵引火炮。
弹黄钢的需求量不大,但技术要求高,如果弹黄钢性能不达标的话,红星拖拉机可承受不起十吨级超载产生的负荷,105毫米榴弹炮牵引装置亦然。
一炉硅锰弹黄钢,大约满足八辆红星拖拉机所需,或者十五门105毫米榴弹炮。
时间还剩五分钟,随着试验炉熔池的高度下降到警戒位置,两名炉前工轻车熟路操控渣球投送装置,将挡渣球送入炉体。
渣球投送装置结构简单,首部呈勺状,长约四米,中间连接电葫芦,基于杠杆原理制成,主要采用人力操作,工业版本约在0.2左右。
挡渣,撇渣,浇注。
作为全场核心的高温钢水稳稳倒出,尽数浇注于一个个方形模具之中,铸成钢锭。
随着浇注作业完成,首次试生产最后一炉钢水冶炼完毕。
一切,尘埃落定。
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候钢水冷却成形,经过准确称重,获得最终的实际日产量数据。
每一炉钢水的实际重量不尽相同,存在误差,有的重,有的轻,误差约1%—3%区间,而造成实际重量误差的原因很简单,无法精确控制铁水装入量。
厂房内陷入安静,满怀期待的安静,三岔湾厂区所有生产单位的工人战士们全都默默等待最终结果,每个人的心情无不怀揣希望。
时间流逝,手表的秒针和分针同时归零,时间定格于上午11:00分,这炉硅锰弹黄钢冷却三十分钟有余,已经结晶成形。
「采集第47炉钢水重量参数。」主控室内,余华身姿屹立,似如巍峨山岳般站在最前面,金色数学符号源源不断释放冰凉之意,驱散高强度工作产生的疲惫,看了看手表获得时间,随即下达命令。
转瞬,总调度员挥舞旗帜,向浇注区生产组传达指令。
浇注生产组马不停蹄忙碌起来,进行脱模作业,打开模具取出一个个火红方锭,依次称重记录数据,最终由组长亲自送到主控室,交给余华。
余华接过关于第四十七炉钢水的重量参数信息,提取上面的所有称重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四十七炉钢水实际重量。
试验炉试生产第47炉钢水实重:2.05吨。
紧接着,余华将第47炉钢水实重数据与过去二十三小时内四十六炉钢水实重数据进行综合计算,获得每小时产量数据和二十四小时产量变化曲线图等数据,得到一份简单且直观的数据可视化草图。
主控室内,杨志、工务科同志、安全部门同志、以及警卫员吕俊羽等人,心中万分紧张,一双双眼眸凝视正在执笔书写的余华,知道最终结果即将揭晓。
两分钟过后,余华停笔,拿起记载二十四小时钢铁产量数据的报告,面朝杨志等人,脸上浮现一抹澹澹的微笑。
「氧气顶吹转炉项目工程试生产数据如下:二十四小时钢铁实际产量94.65吨,平均单炉产量2.01吨,每小时产量3.94吨,与设计产量之比为98.5%,冶炼钢种五类,包含中碳钢、高碳钢、铬镍钼合金不锈钢、硅锰弹黄钢、硅钢,实际日产量和钢种类型均达到试生产指标要求,人员操作零失误,允许通过验收,进入工业生产阶段。」
「各位,属于我们中华的钢铁时代来了。」
试生产最终结果公布,从这一刻起,钢铁冶金领域步入新的时代,身处工业荒漠的根据地超越全世界,一举迈入氧气炼钢时代。
这是……独属于中华的钢铁时代。
时间定格,历史定格。
轰!
须臾之间,厂房内经过短暂震撼过后,顿时陷入轰动之中,所有人热泪盈眶,万分激动,发出欢呼声宣泄内心的情绪。
做到了!
向来遭受各国歧视和羞辱的他们做到了!
什么是工业荒漠?
整个中华就是地球上的工业荒漠,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体系,不仅无法生产各种机器设备,甚至连钢铁都做不到十万吨年产量。
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钢铁年产量区区四万吨,这就是彻彻底底的工业荒漠!
中华人,一直被别人瞧不起,被西方人视为永远戴着鞭子的东亚病夫!
但是,今天不一样了,从这一刻开始不一样了,他们经过不懈努力和付出,成功掌握了划时代的钢铁冶金技术。
如果说曼哈顿计划孕育的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瘦子」,令原子核物理学至此分成两节,那么,氧气顶吹转炉技术的重要性,就等同于冶金领域的「瘦子」。
钢铁冶金界的历史,就此分成两节。
1937年8月4日上午11:05分,氧气顶吹转炉试生产成功,这项划时代冶金技术由试验性质迈向工业生产。
一项人类尖端冶金技术,悄无声息诞生了。
整个消息犹如飓风般席卷厂房,而后瞬间传遍三岔湾,一千余名奋战数十个日日夜夜的红一师指战员兴奋无比,隶属于军工局的工人们激动程度还要强上三分。
他们高兴,他们激动,他们落泪。
没有人比这些军工人更明白氧吹炉技术的意义。
万世基业,今日成矣!
「半年时光,当初构思的想法终于成功了,有了这项屠龙术,相信组织会比原来历史上要好过的多,现在距离开学大概还有三个月,接下来把电渣重熔和105毫米榴弹炮搞定。」余华望着厂房内一众工人战士欢呼激动的画面,脸上浮现舒心笑容,脑海默默想着。
试生产通过意味着氧吹炉技术真正意义上研发成功,但这还不够,如果要研发105毫米榴弹炮,电渣重熔技术这项前置科技必须点亮。
幸好,无论是105毫米榴弹炮,还是电渣重熔技术,当初余华全都仔细了解过。
没办法,前者是历史上第一款具备360°射角的105毫米榴弹炮,后者则是大名鼎鼎的三大高级冶金工艺。
身为骨灰级军迷,如果不了解这些军事科技,好意思自封骨灰级头衔?
空分设备为氧吹炉奠定供氧基础,氧吹炉为电渣重熔奠定优质原料供应基础,电渣重熔则为大口径火炮炮钢奠定材料基础,技术领域的发展便是如此,一环扣一环,少了谁都不行,更不可能好高骛远,张嘴就来弯道超车。
有些路,没有弯道。
「杨团长,给总部发电报喜。」余华目光看向身侧情绪激动的杨志,微笑道。
「是,总工程师!」杨志闻言,立马反应过来,连忙转身离去。
「陶同志,试生产通过,我要马上返回延城处理工作,榆林钢铁厂交给你了。」
待杨志离去,余华目光转而看向旁边最新上任的榆林钢铁厂负责人陶明达,正声道:「钢铁生产不是小事,你接手之后前期暂不着急提高产量,该主抓质量,一是运力不够和配套设施不达标,二来氧气炼钢对组织来说太过先进和高端,急于追求产量容易出问题,应当熟悉氧气吹炼工艺,掌握要领,积累丰富的炼钢经验,再追求产量。」
「关于炼钢生产过程,必须严格要求工人遵守《氧气吹炼生产管理条例》,质量放在第一位。」
质量第一!
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氧吹炉虽然成功了,但这不代表军工局就能玩得转,站在现实角度出发,像这种尖端冶金工艺设备,没有个一年功夫很难吃透。
如果急于追求产量,很容易出现问题。
这是余华不愿意看到的。
「是,一定遵守规章制度!」陶明达面容严肃,眼中露出尊重之色,立正点头,正声回道。
对于氧吹炉创造者余华,他心中无不充满尊敬,尽管余华岁数比他年轻十岁。
榆林钢铁厂可以没有他陶明达,可以没有自家领导陈康,可以没有工程队杨志,但绝对不能没有余华。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没有余华,就没有氧吹炉。
陶明达是官田兵工厂时期的老人,曾经担任过杂械厂厂长职务,毕业于江苏苏州中学,高等中学学历,拥有不俗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基础。
人家原本还在抗大学习,结果陈康一封调令,就把陶明达从抗大调来担任榆林钢铁厂厂长。
民国授高等中学之学历,无论放在哪里,皆属于高级知识分子,这是组织队伍之中不可多得的高级人才。
「另外,我给起重工组的孙鸿、炉前工组王强和罗洪涛三位同志请功,孙鸿在首次冶炼试验和试生产期间表现出色,零失误完成每一次起吊工作,技艺娴熟,应当给予奖励,王强和罗洪涛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工作,保障钢水冶炼,应当给予奖励。」
余华话锋一转,继续说道:「这个请功以我的名义,走钢铁厂向军工局上报的渠道。」
请功,以总工程师名义请功!
起重工孙鸿,炉前工王强、罗洪涛,这是首次冶炼时间和试生产期间表现优秀者,三人的付出和努力余华看在眼里,应当给予奖励。
「请功?好的,我明白了。」陶明达闻言,怔了一下,有些意外,连忙点头。
不得不说,孙鸿、王强、罗洪涛三位同志还真是好运。
讲完请功的事情,余华最后说道:「钢铁生产过程如遇技术问题,小事尽量自己解决,大事给我发电,但技术人员要努力思考,好了,我要说的基本就这些,陶同志,你还有没有问题?」
「总工程师,关于氧吹炉的庆功宴,我们开不开?」陶明达询问道。
「开吧,让参与钢铁厂建设的战士和每一名工人参与,给大家放松一下,我就不参与了。」余华笑了笑,说道:「还有问题吗?」
他没时间参与庆功宴,氧吹炉搞定了,红星拖拉机项目还等着他去救火,这是燃眉之急,耽搁不得。
运力不足的问题,已经从根本层次限制了根据地工业发展和生产,仅榆林钢铁厂分到的运力配额而言,每天最多能生产五吨钢铁。
是的,只有五吨,因为一吨钢铁需要四吨原料,榆林钢铁厂的运力配额二十吨。
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军工局工业建设之中面临的短板问题。
陶明达摇了摇头。
「陶同志,那就再见了。」余华微笑道别。
「总工程师,再见。」陶明达面色一正,举手敬礼。
余华笑了笑,没在多言,悄然离开选修热闹的厂房,将这里的一切交给陶明达。
对于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工业生产阶段,这不是他该操心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只搞技术,绝不干涉组织任何安排。
余华不愿干涉,也不能干涉,他不想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这些方面。
临近中午,碧空如洗,万里无云。
悬挂于苍穹之巅的阳光,格外璀璨,向这片土地洒下希望之光。
沐浴于阳光之中,带着微笑,余华再次踏上返回延城的道路,悠然躺在铺着稻草的卡车货箱里,舒舒服服睡了过去。
近乎三十个小时没有休息过,身体早就到了极限。
这一觉,余华睡得特别舒心。
当初立下的第一个大目标,一步一步在自己努力下逐渐实现,这种层次的成就感,已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经历,或者装逼的感觉。
1937年的氧气顶吹转炉技术……
……
柏林郊区,隶属陆军武器署的坦克试验场。
烈日当空,气温炎热,茵茵草坪之上热浪翻滚扭曲,试验场两侧站着一名名身穿标准德军制服的高大士兵,军姿标准,背负毛瑟98K制式步枪,戴着M35钢盔,双眼不断来回扫视周围,保持高度警觉。
柏林坦克试验场是陆军武器署研发测试坦克的主要场地,一号坦克、二号坦克、三号坦克,包括正在研发的四号坦克,都在这里经过测试。
今天,坦克试验场迎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客人」。
试验场中心,一辆坦克,不,准确来说是一辆坦克的车体,静静停放于装甲测试区中心,没有火炮,没有炮塔,甚至没有坦克发动机和传动系统。
这就是一个壳子。
但这个壳子却透露着不同寻常的气息。
因为,坦克车体的正面装甲,并非采用垂直设计,而是呈法线六十度倾斜角!
一场不为人知的新型坦克车体防护测试,即将开始进行。
「赫尔曼,你认为亨舍尔公司的这款三十五吨级坦克方案怎么样?」犹如贵族般散发高雅气质的古德里安,伫立于试验场观摩区域,双手举着高倍光学望远镜,看了看一千米之外的三十五吨级坦克车体,向身边的试验场指挥官赫尔曼询问道。
「将军,我无法做出任何评价,因为这款坦克车体正面装甲的设计,完全超出我的想象范围,我从来没有想过海军战列舰运用的倾斜装甲概念,可以运用到坦克上,事实上,如果不是今天亲眼所见,我至今还不知道倾斜装甲的概念。」上校赫尔曼摇头回答,看着试验场装甲测试区千米测试点的坦克车体,满是惊叹。
「不止如此,这款新型坦克还用上了我们最新研发的Y型装甲钢,不出意外的话,今天或许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惊喜。」古德里安微笑着。
PS:抱歉抱歉,这几天现实生活有事情耽搁了,因为腰部剧烈疼痛去了医院检查,听医生的话静养一段时间,今天好多了,赶紧起来冲。
为您提供大神仲渊2的《我的科学时代》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三百二十九章倾斜装甲!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