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呀,这些东西老张都不知道了,以后有没有机会知道都难说,这就是投资的门槛,很多人从一开始就走错了。
所以说,普通人做投资需要有人引领,这个人的能力水平不一定需要很高,但是这个人对于投资的认知一定要正确,这样至少能在走在错误的路上的时候给予提醒。
时间一天天流逝,策略会的结束也让参会的人逐渐离开了,林修然、李虎以及郑雨也回到了公司,这段时间内,郑雨在李虎的帮助下办理好了入职的事项,除了商谈工资收入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值得说的。
郑雨那天回到公司之后,在核对好了正式的合同之后,找到了林修然询问转正之后工资的事情,之前拿到的工资是实习期的工资。对于郑雨的问题,林修然给出了三种选择。
这是之前郑雨没有想到的,林修然的话是这样的:“你的工资有三种模式,你自己选,在你选好后的一年内都维持你选择的模式,每过一年,你就拥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听好了,三种模式是这样的:
第一种模式:你只有自己的工资,公司的盈利情况与你无关,你不需要承担公司运作的风险,但是你也享受不到公司盈利的收益,这种情况下你现在大学刚毕业,在首都一个月起薪我给你税前一万元,
每个年调整一次工资,调整的情况根据两方面的情况定,第一方面原有工资的涨幅与每年国家公布的cpi(可以理解为物价水平)的涨幅相同,这也就意味着也有可能降,第二方面就是看你的工作能力的提升。
我很懒,懒得去评价你的工作能力,你需要每年给同业机构投一份简历,有人要你,自己去谈薪酬,如果薪酬比我给的高,高出的部分我再加两千,叠加到你经过第一方面调整后的工资上,如果别人给的薪酬比我给的低,那么维持第一方面调整后的工资不变。
第二种模式:你的工资每月三千,就是首都最低工资标准,没有补贴,只有这些,但是每年年底有奖金,奖金年底一次性发放,奖金的多少与公司的盈利情况相挂钩。
也就是说,这第二种模式,你需要承担公司经营的风险,相对的也享受公司经营的收益,公司现在成立不满一年,我也不太清楚每年的净利润能有多少钱,但是公司每年净利润的百分之一,就是你税前奖金的额度。
但是你需要注意,如果公司没有净利润,或者净利润为负,虽然不需要你掏钱,但是需要你承担的部分要从第二年你应该享受到的部分中扣除。就是说如果第一年公司亏了一千万,第二年公司净利润一千万,那么这两年你都没有奖金。
第三种模式:将上述两种模式相互结合,权重比例你可以自己配置,比如说选择百分之三十的第一种模式加上百分之七十的第二种模式,这样的话就是每月五千一(第一种模式三千,第二种模式两千一)的基本工资,加上每年年底,净利润百分之零点七的奖金。
懂了吗?你自己选一个,选好了之后写在合同上,之后将你写好的合同拿过来给我签字就好了。”
林修然的话,属实是让郑雨懵了,她确实是没有想到还可以这样做,不知道自己一个新入职场的人居然还可以自己选择要什么模式的工资。
虽然这是她第一次正式进入职场,但是她之前也是询问过其他学长学姐的,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谁的公司是这样的情况。
郑雨离开之后,李虎开口询问了:“少爷,她的这个工资模式是什么情况?之前没听说过呀?”
林修然笑了笑道:“私募和其他公司的盈利模式是不一样的,大家来这里赚钱,其实赚的就是投资的钱,让她选择工资的模式,本身就是在给她一个选择的机会。
风险收益是共担的,这也能够让她更早地认清自己到底是偏好什么样的风险,而且这样她也会更好更积极地去了解一家基金公司的经营模式,以及各个岗位的相关要求和薪资待遇等等内容,对于她自身的成长也更有帮助。
其实很多私募都是这样的,只不过都是老板,或者公司的管理层替员工选好了具体应用哪一种工资模式而已,我们就不操那个心了,让她自己选就好了。”
李虎听了之后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最终郑雨还是选择了第三种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相互组合的方式,只不过在组合的权重比例上,各自都选择了百分之五十。
也就是说,最后郑雨的工资收入是每月税前六千五的底薪,加上年底净利润的百分之零点五,用郑雨的话来说,她需要先保证自己的生活,然后剩余的资金,趁自己年轻,拿出来搏一搏。
对于郑雨的想法,林修然只是点了点头,也没有做出任何评价。
其实所谓的风险偏好,跟很多因素有关,个人的性格、年龄、所处的人生阶段等等都有很大的相关性。
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时刻反思自身的状态和情况,明确自身对于风险偏好最真实的需求,是一个投资者的基本功,这也是陈焱在教林修然的时候重点强调的。
很多人做投资就摔在了这个坑里,就比如一个人做投资计划的时候,觉得自己能够承受百分之十的亏损,所以投资计划是按照百分之十做的。
但是当亏损真的发生的时候,可能仅仅只有百分之五,他就受不了了,每天坐立不安,没心思工作,没心思生活,一门心思就想着股票什么时候能够涨回去?
最终导致生活、工作一团糟,还由于心态崩坏导致投资的行为走样,最终因为不能坚持自己原本的投资计划,导致鸡飞蛋打。
这就是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没有清晰认知的后果,林修然的方式,相当于逼着郑雨去审视、去试着解读自己真实的风险承受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