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报错(章节有误?)
听书 - 苟出一个盛唐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萝莉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苟出一个盛唐》第六百一十章 东海之上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回到升州的时候,长安农务司的劝农使也到了。

带来一蓬白花花的东西。

正是李晔寻找的棉花。

早在的汉代,就有过棉衣的记载,武帝末珠崖(海南)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

广幅布便是棉布,南方早有种植。

南北朝时,棉花随着天竺僧人一同传入北方。

唐代御寒,达官贵人用毛皮绒被,百姓用柳絮和芦花填充被褥。

毛皮太贵重,普通百姓用不起,而柳絮和芦花的保暖性可想而知。

这个时代棉花的价值还没有被发掘出来,而粮食产量的压力太大,耕地紧张,所以才没有大规模种植。

百姓在苛捐杂税之下饭都吃不饱,当然不会种棉花。

历史上真正的推广开来,还是朱元璋强制下令。

不过对于李晔来说,并没有多大压力。

皇庄掌控大量土地,一声令下,就可以大规模种植。

所以李晔对土地的渴求是无限的。

后世华夏最大棉花产地在哪?

毫无疑问在西域。

这也成了大唐西进的理由。

而棉花一旦推广开,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辽北漠北的苦寒不再那么难熬。

大唐将士可以攻陷更寒冷更遥远的土地。

当然,现阶段天下初定,大唐的底子太薄,还是以占城稻的推广为先,稳定桑田的产量,等到粮食储存到一定的量级才能在中土种植。

什么事都要分清主次。

饭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

“朕给你们农务司记一功。”李晔欣喜道,“朕给你们在渭北开十顷田地选育良种,以作日后之用。”

劝农使得了赏赐欢喜而去。

李巨川也是认得棉花,“此物可纺布,比丝绸锦缎低廉,商利不大。”

李晔笑道:“朕得此物,辽东便永为大唐之土!”

李巨川不管懂不懂,还是一阵马屁拍过来。

进入冬季,江南依旧气候温润,远没有关中苦寒。

水乡的柔情在冬日也不曾散去。

升州自古便是江南形胜之地,自孙权在此建都起,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此。

隋唐属于北方政权,为了压制南方,刻意经营江北的扬州,但依旧无法压制升州的地理优势,自杨行密崛起以来,升州远离江北战火,又被大唐和平接收,十几年来,渐渐重现当年六都时的风采。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李晔在此颇有乐不思蜀之意,既然成了大唐五都之一,再叫升州肯定不合适了。

升州的格局早已超过一州的建制。

李晔改回江宁府,又把幽州改为北平府,广州改为广兴府。

如此又住了一个多月,新的一年迎面而来。

沿海形势顿时紧张起来。

福建王氏的战场在东海越来越活跃,数不清的官船商船从广东、广南运送稻米至登莱、熊津。

倭人也感到来自海上的强大威胁,但醍醐倭王仍在醉生梦死当中,不理政务,朝中贵族皆以“风雅”自居,自然不愿理会刀兵之事。

藤原忠平长于文章,政治上的建树则善乏可陈,军事上更虚弱无力,只下令沿海加强防御。

倭国本就是一岛国,要设防的地区太多,肥前、萨摩、日向、土佐、阿波、纪伊等西海道、南海道皆受侵袭。

地方趁机夸大受害程度,向倭朝要钱。

到处都在喊狼来了。

久而久之,倭国朝廷也就习以为常,向大唐派出使者询问情况,请求约束福建王氏。

地方豪强倒是清醒,积极备战,招募武、士,训练民夫,数次击退王氏麾下的海贼。

春暖之后,海面一改常态,变得平静下来。

却是狂风骤雨前的平静。

倭人朝堂喜不自胜,以为是大唐朝廷起了作用,正商量着重新委派遣唐使。

李晔接到隐藏在王审知海贼中皇城司的密报,对倭人的战力做出了评估。

特别提到武、士,虽身躯矮小,却跃马突前,骑射不俗,悍不畏死,颇有战力。

不过也只是相对于王审知的海盗而言。

与唐军武贲仍有不小差距。

在战术层面尤为落后,大多是武、士策马冲锋在前,民夫持竹矛长弓紧随其后。

若是一击不能破敌,往往就会自行崩溃。

打仗也是需要技术的,战术思想不断更新,倭人两百多年没有大战,最多也就是争夺地盘的村战,自然跟不上时代。

当然,倭人非常擅于学习。

学习大唐的典制、兵制,平安京就是不由桓武倭王效仿隋唐长安和洛阳建造的吗?

均田制、租庸调也被一并抄袭。

就连刀剑也是模仿唐刀。

除了擅于学习,倭人的适应能力相当之强。

历史上,忽必烈第一次征倭,倭人措手不及,被杀得尸横遍野,但受制于山地地形,没有深入腹地,打不开局面,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飓风一锅端了。

然而几年后的第二次伐倭,倭人已经适应了蒙古人的凌厉攻势,与元军打的有来有回,以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飓风又端了元军的船队,没有后勤,没有退路,元军军心一落千丈,被倭人剿灭。

密报还对倭国朝廷军做出评价,大多是些懒散农夫,盔甲不全,兵器不修,斗志松垮,属于海盗们最喜欢捏的软柿子。

也就是说,大唐面对的敌人只有地方松散的豪强势力。

倭国朝廷能不能在雷霆一击中反应过来还是两说。

武、士是他们抵抗的主力,但过于松散和单薄。

这玩意在后世吹上了天,但在这时代,武勇属于大唐将士。

大唐三百年,就是一部战争史。

那一代没有血腥的厮杀?

灵武牙将史敬奉两千五百骑兵破十六万吐蕃大军于盐州城下。

郝玼百余骑常深入吐蕃境内,刳肉剔骨,吐蕃小儿不敢夜啼。

到了唐末,更不用多说。

名将雄兵比比皆是。

武勇都是从战争杀掠中磨砺而出的。

进入二月末,江南水暖,福建大军悉数出击。

东海之上旌旗蔽日,帆樯如云,舳舻千里,王审知亲自领军,千帆乘风破浪而去。

与此同时,莱州也是如此,顾全武的战舰枕戈待旦。

刘知俊的两万天策右军悉数登船。

大战的气息弥漫在东海之上。

李晔在江宁府安心的等待着。

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返回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