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靖是三灵根姿资质,配合着“灵泉之眼”几乎是一路无阻地修炼到了炼气十二层后才遇到瓶颈。
这位韩师弟仅仅才炼气三层是便遇到瓶颈,由此可见四灵根和三灵根之间,虽然只差了一条灵根,但差距依然明显。
韩立时而皱着眉头,时而挠了挠脑袋,似乎对眼前遇到的难题无可奈何。
刘靖看着如今还是十分淳朴又憨厚的韩老魔,犹豫稍许便放弃了现身的想法。
淡淡的白光再一次将他的身躯给笼罩住,刘靖的身影在原地里蓦然消失。
前后不过半盏茶的功夫,刘靖再一次回到了掩月宗位于越京的灵脉矿洞里。
万事俱备后,刘靖便利用浓郁至级的水灵力,来辅助自己《悬日真经》地修炼。
……
修炼无岁月,四年的时间,转眼即过。
刘靖所居住的那座洞府,在阵法的掩盖之下,自从当日紧闭之后,就一直未曾再开启过。
练功房的大门被缓缓打开,刘靖容光焕发地走了出来。
他的容貌和四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一丝变化。二十岁筑基,有着高达二百多年的寿元,区区四年时光,岁月无法在他的脸庞上留下任何痕迹。
四年之前,刘靖在准备就绪之后,便找到了铁罗,告诉对方自己与掩月宗的恩怨已了,准备离开越国云游去了。
当时,刘靖反复思索后,没有杀人灭口,而是将这些人的禁制通通解除。
理由很简短,这群人帮刘靖做过事,又泄露了黑煞教的某些重要机密。杀了他们一了百了,还容易打草惊蛇,不杀他们反而这些人自己会投鼠忌器。
比如越皇用魔功帮人筑基的人数限制;还比如越皇和掩月宗弟子地勾结,只有少数几人知道。
这些人为了活命,不至于被越皇灭口,会主动隐瞒关于刘靖的信息。
至于原来的那个同伴“王烈”,便以“执行任务意外失踪”这理由来上报。
刘靖脱离了那群人之后,便一门心思地投入到了修炼当中。
这四年以来,他的日子过得非常充沛,忙碌而充实。
他利用“灵泉之眼”练习制符之术,加上自身修为的提升,制符的成功率不断提高;他又利用掩月宗位于越国皇城的那条水系灵脉,辅助自己修炼那部《悬日真经》,进展神速。
水灵气越浓郁的地方,《悬日真经》地修炼速度会越快。
这套上古功法的玄妙之处在于,只要你的身体承受住修炼时所带来的负荷感,修炼进度便会一日千里。
《悬日真经》会让修炼者的身体发热得如一颗巨大火球,体温也早已经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
普通修仙者,哪怕如李化元这样的三阳之体,也是难以承受《悬日真经》带来的如烈火焚烧般地折磨,寸步难行。
唯有用水系至宝来辅助,吸收其中的水灵气来缓和《悬日真经》带来的那股强烈的灼伤感,才能减轻身体的负荷,修炼起来的效率才能加快。
之前,刘靖的财富实在有限,哪怕从赌鬼师父那边借来了约2000块的水属性灵石,加上自己从“丹器阁”那边收购来的,依然是杯水车薪。
直到刘靖费尽心机潜入了掩月宗管辖的那条水属性灵脉后,修炼资源方面才暂时没了后顾之忧。
四年的时间里,他利用这条水属性灵脉使劲地修炼,消耗速率竟然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刘靖自己的“灵眼之泉”用了一点就心疼不已,可挥霍起别人家的东西他是一点都不心疼。
掩月宗持有的那条灵脉总长有八百多里,而且由于地处越国皇城的缘故,开发程度并不高,只有部分的灵矿正被开采,大多数灵脉依然完好无损。
由于如今的越国修仙届,修仙资源越加贫乏,身为第一大派的掩月宗也想为自己储存点资源,以备不时之需。
如此一来,却便宜了刘靖。
他用了四年时间,将其中约五十多里灵脉中的水灵力消耗一空,彻底化为了一堆废墟。
足足将近十五分之一的灵脉被刘靖给掏空,而掩月宗对此竟然一无所知。
三年前,黑煞教教主成功晋级筑基后期,并施展了魔功秘法帮那位温师兄成功筑基。
温师兄向宗门表示,自己斥巨资通过地下黑市购买了一粒筑基丹,宗门那边只会觉得多了一个筑基期的修士是好事,根本不会去调查原因,
而筑基后的温师兄,主动向宗门高层表示他本人愿意长期为掩月宗驻守位于越京的灵脉。
原来负责的那位筑基修士听后这个消息后,如释重负,感动得热泪盈眶,二话不说就卷铺盖离开了那个鬼地方。
温师兄便顺理成章成为了掩月宗在这处据点的总管。
同样是三年前,因为越皇刚晋级筑基后期,为了稳固修为,准备低调一段时间,不再四处出击抓捕那些落单的散修。
无所事事的温师兄便留恋于越国京城的花花世界,呆在暗无天日的地底矿洞时间是屈指可数,甚至一个月才去地下露个脸。
这免除刘靖不少的后顾之忧。
这四年当中,他使用传送阵时的确碰巧遇到了某些凡人或者低阶修士。不过刘靖早准备海量的忘忧丹,全部一一搞定。
在消耗了五十多里的灵脉后,刘靖如今的修为几乎快要步入了筑基初期的顶峰。
修炼速度之快,已经不亚于疯狂嗑药的韩老魔。
他走到洞府门口,召唤出一片绿叶,双脚一踩,便驱动法力,以极快的速度朝着李化元的绿波洞飞去。
黄枫谷的入门弟子人手一件青叶飞行法器,而刘靖的这片绿叶,却是他失踪的父母留给他的家传之物,属于上品的飞行法器。
他还特意去了天星宗的坊市,找那些炼器大师加持了一些风属性的材料,使这片绿叶的飞行速度更上一层楼。
这一次李化元召唤刘靖过去,除了四师弟宋蒙筑基成功外。他老人家又广纳贤才,收了两个记名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