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都已经说的这么明显且坚决了,大臣们纵使还有异议和意见,也只能自行保留。
王在晋和徐光启等人就不用说了,他们是最大的帝党,完全拥护皇帝的,自然不可能在关键时刻跟他唱反调。
毕竟这一年多以来,陛下的决策不管是冒险的还是求稳的,都没有出过什么差错,完全在他的算计之中。
“陛下,既然是使此拖延缓兵之计,那是否要下一道圣旨或文书,令熊廷弼和袁可立暂时撤军,以示诚意稳住老奴?”
张瑞图这个礼部尚书终于是开口说话了,毕竟这议和的流程和人选方面,他礼部必然是要参与的。
此时他就要给自己,同时也给自己的下属,争取到更多的议和条件,以及更大的余地才行。
“不必了,三面合围之战略形势,是朕好不容易努力,才形成的有力局面,三路军队,不可减少一兵不卒,更不准缺响断粮!”
“大司马,待会你就拟写一道文书,以六百里加急送至辽东与袁可立处,明确告诉他们朕的意图和打算,让他们相机行事,他们会知道怎么做的!”
只要不是集结大军发动决战,王在晋什么都可以接受,因此也是欣然领命了。
朱由校又看着一脸苦色的程国祥,一时之间他也不知怎么开口了,毕竟国库没钱是真的,再怎么样,朱由校也不可能凭空变出钱粮来。
“大司农,今时不同往日,辽东战事乃是我大明朝之首要,因此户部之责,就是要尽全力保障好后勤,安定前线之军心!”B
“其次便是陕西与山东两省的赈灾,陕西已经稍稍稳定下来了,好好善后即可,遭了灾的百姓,全部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让他们生存下去!”
“以朕来看,近些年的天气变化极为反常,恐怕是数百年一遇的天灾大难即将来临了。”
“西北之地本就贫瘠,如果天灾不断,在加上人祸的话,百姓根本无法生存才去,因此户部还得预留出一批粮食,以不变应万变。”
“臣已经和各司官员统计规划了,已经留出五十万两银子和百万石粮米留作备用,以应不时之需!”
程国祥精打细算是出了名的,而且自己又是一个极其有风骨,且清高的人,国库交给他,朱由校还是很放心的。
“陛下说的极是,想我大明在万历二十年之前,各省各地都是大丰收,可谓是繁荣无比,家家户户存有余粮!”
“可自万历二十年之后,这天气越发的诡异无常了起来,还不过十月中旬而已,京师之地就已经是飘然大雪,甚至连运河都结冰了。”
“而开春则更是要到四月之时,百姓的耕种的季节大为改变,本该一年两熟的,现在只能勉强一年一熟了,我大明如何不缺粮啊!”
宋应星在江西时,就已经感觉到气候的不寻常了。
南方气候温暖,降水充沛,湖广更是有天下粮仓,鱼米之乡的美美称。
可这几年来,连湖广的粮收都减少了许多,甚至连洞庭湖都结起了厚冰,北方自不必说。
“大司空也不必太过忧伤了,正所谓人不与天斗,老天爷要如此,我等又能奈其何?”
“只要尽全国之力,团结一心,局面或许还能缓和过来!”
“内阁拟旨,着令陕西官府,那些以工代赈的灾民流民,全部集中去修缮水渠,维护田地开垦荒田,那些关隘要塞城池,倒是次要的!”
谷</span>“大司空,工部的官员能派的全部派出去,带领地方官府和百姓多修水利,希望来年的陕西,不会再有如此之多的百姓背井离乡,行乞逃荒了。”
“臣明白,臣会尽快挑选能手官吏,派快马入秦地下达陛下之旨令的!”
自上次朱由校将兵仗司等工厂合并以后,工部的差事就少了许多,胆子顿时轻了不少。
可朱由校却不会养闲人,留他们在京师整天杞人忧天,背骂自己还,还不如派他们出差干点实事。
“说到这缺粮,臣这里倒是有几种粮作物,乃是从西洋而来,比起麦子水稻这些,这些西洋粮作物,好像更为适合在西北种植!”
徐光启一开口,朱由校就知道他说的到底是哪几种粮作物了。
而其余官员一听,这好奇心立刻就上来了,目光都放在徐光启身上,期待他能详细的说说。
“陛下,臣说的这些粮作物,分别名为甘薯、玉米以及马铃薯,这都是西洋人之称呼,故臣就沿用此名称了。”
“陛下,玉米和甘薯产量极高,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还有这马铃薯,更是极其耐旱、耐寒,在西北和辽东亦能种植。”
“臣也已经亲自试验过了,不管是在何种天气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只要种植了这马铃薯,他或多或少都能长出来。”
“因此臣以为,要想挺过此等大灾之年,必须广泛推广种植这三种农作物,尤其是西北之地,臣以为可在今年全面推广。”
其实早在万历年间,这些农作物的知识以及种子就已经进入大明境内了,但是一直都不受官府和朝廷重视。
只有真正懂的人,才会去大力推广,去种植。
就比如冒着风险,漂过大海带回一根甘薯藤的陈振龙,他了解到甘薯的价值以及好处后,可谓是倾尽一生之力了。
满清时期,甘薯能推广到全国,超越水稻和小麦一跃成为满清种植率和食用率最高的农作物之一,陈振龙一家功不可没,甚至连他的子孙后代都一直坚持着。
正是他的五世孙,在全国各地奔走,到处张贴告示,给官府讲解这甘薯的各种好处,满清朝廷了解后,才大力推广的。
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红薯盛世而已。
在当时的民间,就有一句传闻说法,所谓一年红薯半年粮。
史书也有记载,民间小民能以存活,十之七八尽食为薯。
这也是满清的人口,在乾隆年间能够大爆发的原因之一,并且没有闹过类似东汉末年、明末这种大饥荒的主要原因。
可正所谓有利便有弊,红薯虽然能让人活下来,但是并不养人,食用多了对人的危害性也是不小。
满清的人没有一丝精神气,骨瘦如柴活像一个行尸走肉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红薯以及土豆食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