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的祥瑞之兆在河西传的沸沸扬扬,而湟州的消息也传来了,湟水清澈数百里,直至兰州境内清水河,但到了会州靖远城后河水再次浑浊起来,一路向被进入党项。
也就是说黄河水再进入河套之前都是清澈的,进了河套之后便开始浑浊。
这简直是老天掰开嘴给河西喂饭吃!
此时有好事者发现,黄河支流浩门河居然也是清澈无比的,这是老早之前就有的现象,或者说浩门河就没浑浊过,可这也是黄河的支流啊!
而浩门河不同于湟水,其发源于祁连山,一路横跨甘州,凉州,直至湟水……那是不是湟水的清澈就是因为浩门河所致?
于是河西的百姓就开始疯传一个消息,河西出了圣人,以至黄大通河清,荡涤湟水,直至兰州……
黄河清那是河西的黄河清,与其他地方没有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消息,河西出圣人了!
至于是谁,一开始众说纷纭,种种猜测不一而足,但渐渐的,人们便把目标放在了叶安身上,叶安传奇的前半生经历又被扒了出来。
献祥瑞,镇环州,灭白莲等等诸多功绩已经可以成为大宋国之柱石的地步,何况还有攻破八刺沙衮这般的灭国之功?
在百姓朴素的认知中,叶安有这般功劳最后却回到了河西,而不是在东京城中被提拔为两府相公当大官,就是因为功高震主,被打压了呗!
这还真不是秦慕慕所引导的舆论,而是河西百姓自己这么认为的。
于是在报纸的配合下,所有人都认为是朝廷明珠暗投,不知重用贤才,这才使得叶安放着东京城的高官厚禄不要,继而选择挂冠离开,也正因如此才使得黄河清澈,有了这么一位圣人!
多么符合悲情英雄的画面,多么符合圣贤归野的浪漫,多么符合圣人的人设。
在民间讨论的渐渐发酵之下,河西的各大报纸开始了疯狂的连载报道,并且还有各界学者发出的文章,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论证“黄河清,圣人出”中的圣人指的是叶安。
在河西,就没有人不拥护叶安的,在一定程度上就连宗教也是如此,道家喜欢他,儒家离不开他。
就连遵从法家的学派都把他比作“法家之孤脉,圣贤之遗风”,至于百工匠人更是差点尊他为墨家“钜子”。
这些年叶安一直在做的是什么?就是在为河西百姓谋福利,而正是在这基础上河西才会变得如此繁荣。
当叶安真正能做到主导一方时他才惊讶的发现,其实商业发展,工业发展与资本扩张并不会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冲击,相反甚至能增加百姓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条件是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你不能指望资本家大发善心,但你可以用强权让他变成“乐善好施”之人……
眼下的河西便是如此,资本的所有利益被捆绑在了一起,最大的商号虽然已经不是普惠商号,但“河西商号”却取而代之,成为整个河西最大的商号当然也是官营商号。实际上叶安掌握了整个河西最完善的产业链,河西的官营工厂,商号,以及凉州快驿组合起来便是所有商号都无法对抗的巨无霸,官营资本。
官营商号和工厂有着大量的竞争对手,但也有着大量的合作伙伴,大家今天为了产量比个高低,明天就可能坐在一起把酒言欢,想着如何合作减轻自己的销售负担。
这也是为何叶安坚持开放商业环境的根本原因,河西有很多人觉得应该全部变成官营工厂和商号,但叶安知道在没有竞争环境之下,这一碗“大锅饭”会变成什么模样。
所以他从一开始便坚决反对走官营垄断这条路,并且开放自由的商业环境,让百姓,让个体,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贾都能进入河西,如此一来才更能体现河西的包容与竞争力。
可以说现在官营工厂和商号的掌柜,管事,工人,伙计都是在拼了命的工作和服务以维持官营这块招牌的持久。
百姓们对官营工厂生产出的商品有着极大的信任,同时也对官营商号的产业极为信任。
因为这种信任本质上就是对叶安的信任,如今又出了个“黄河清,圣人出”的祥瑞之兆来,百姓们理所当然的把叶安看作那位出世的圣人。
有些人甚至直言不讳的说:“瞧见没有,我早就说过叶侯是咱们河西的圣人,这下应验了吧?”
“他啥时候说的?!”边上的邻人不满的撇了撇嘴,但很快被另一个人打断道:“这货还真说过,去年在老王家的喜宴上喝大了,拿了第一年的奖金便说过这话。”
“看看,看看!眼下老天都印证了我的话,叶侯可不就是咱们河西的圣人吗?”
“谁说不是呢!我家三个娃都入了学,如今最小的都上小学二年了!”
河西就是这样,只要是闲聊下来人们就会把话头扯到自己的生活上,而一旦扯到生活上就会不由自主的念着某人的好来。
短短几日功夫叶安就成了河西的“圣人”,而这名头正如“黄河清”一般飞快的向四面八方传播。
凉州城号称商贾云集,万国咸通之地可不是白叫的,大宋的商贾闻之震惊万分,就连大食国的商人都在说河西出现了一位“默罕默德”,他们远在八刺沙衮时就听那里的百姓提到过叶安的大名。
倒是党项与辽朝的商贾听了便觉得有一场好戏看,西面那帮大胡子哪里知晓圣人出现在河西的意义,这简直是在与中原争高低。
“黄河清,圣人出”,这是自汉时起历代王朝都在追求的真正祥瑞,就如同“河出图,洛出书”一样,预示着一个王朝的兴盛和强大。
而现在,河西这般的一隅之地居然出现了代表文治兴盛,圣人出世的吉兆,那宋廷能与河西干休?!
汉家最在乎的就是面子和名义,大国威仪时刻不能忘怀,就算是向辽朝纳贡,也要为了名头在一字之名上咬文嚼字,何况是河西这边将叶安捧成了“圣人”!
拓跋熬与耶律达良相约在酒楼之中,这两人关系算是不错的,主要是因为河西在名义上属于汉家,所以姚松与河西走的近一些,同这两人少有交集。
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在拓跋熬惊诧的目光中耶律达良起身从后堂请出了姚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