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各种肉类实在是不少,尤其是那些淡水鱼和虾子,处理起来会比较麻烦一些。..

之前苏青鸾教过杨氏怎样片生鱼片,而且今天买的是已经被摊贩处理过的黑鱼,鱼刺比较少,而且也已经凉透了,不用担心突然起来打挺拍人,所以杨氏片鱼片的难度比寻常要低了不少。

饶是如此,当她处理完大半儿食材的时候,也感觉腰酸背痛,不由得起来活动了一下酸痛的腰部和肩颈。

这时候,苏青鸾已经把所有盛出来的米粉变成米糊,又加了很多水稀释成了“米粉汤”。

杨氏问道:“要去拿涮锅的那口锅吗?”

苏青鸾摇摇头:“我要先用咱们家熬粥的瓦罐把这米糊给熬成浓稠的样子。”

杨氏以前也熬过米糊面糊,知道这可是个费功夫需要耐心的活儿,于是看了看已经升起来的灶台,把火儿压到了最小的程度,又转头看正在往灶台上面架瓦罐的苏青鸾:“大丫,你待会儿若是觉得火儿太大,就把最粗那几根柴火抽出来一两根,最开始如果火太小,我怕开不上来。”

苏青鸾低头看了看炉膛里面的火苗——同这个时代的简易灶膛打交道了一段时间,苏青鸾已经能够通过大致炉火的情况摸索出对应的火候了

于是她估摸了一下,点点头:“现在这样正好。”就如同杨氏所说的那样,虽然熬制米汤的时候不能火势太猛,但也不能完全不开啊。

熬制米汤火锅的汤底需要不停地翻搅容器内部的米糊,不然一个不小心就会糊底。

而且这种翻搅是有技巧的,不是如同寻常搅拌混合物那种水平方向的搅拌,而是把长柄木勺深入容器的最底部,从下面向上翻搅米糊,并且随时随地探查锅底的情况,直到米糊完全熟透开锅,这种情况才能减轻。

然而苏青鸾熬制的是五人份的大号米汤火锅,而且为了防止大家吃到一半没有汤底了,苏青鸾还特意多加了些米粉和水。

也就是说,比起寻常的米汤火锅锅底,这一锅几乎有三倍的分量——无论是从体积上或者是重量上!

“哎,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呢么?”苏青鸾一脸苦笑地盯着眼前一大锅米汤,米汤的水平面很安静,连一颗小泡泡都没有,距离开锅似乎是遥遥无期了。

摸了摸自己感觉已经有些干瘪的肚子,苏青鸾仿佛泄愤一样拼命翻搅米汤——来啊,互相伤害啊!

米汤:……这个女人好可怕!

也许是感觉到了苏青鸾因为饥饿和疲累衍生出来的无限怨念,苏青鸾开启狂暴模式疯狂翻搅不过几个呼吸之间,米汤就慢慢浮出了一颗接一颗的小气泡。

紧接着,单独的气泡愈发密集,慢慢连成一串白色的小珍珠,又聚集成了一小片乳白色的泡沫。

苏青鸾知道时候差不多了,又加入了早已经准备好放在一旁的姜丝、胡椒粉还有一点胡麻油,继续搅拌。

等到这样维持滚开的情况有一段时间之后,加入的姜丝和胡椒粉的辛辣味道已经同米糊完全融合到一起,而加入的胡麻油也完美地融入米汤,完全看不出最开始红棕色的浓郁色泽,只有属于芝麻的浓郁香味从米汤中阵阵飘散出来。

“阿娘,我回来啦——哇什么味道这么香?!”外面响起来苏玄鹤的声音,同时响起来的还有一个略显嘶哑的属于年长男性的声音,“豁,我说老苏家媳妇,你们家做什么山珍海味,这味道真是香死个人咯!”

紧接着就响起了杨氏的声音:“他大伯啊,我们家快开饭了,是我家大丫头捣鼓出来的吃食,您要不要进来一起吃点儿?”

那年长者却笑道:“你家二壮我给送回来就行了,我家婆娘还煮了饭菜等我回去呢,我就不留下吃了!”说着那声音就渐渐远了。

却原来,自从苏玄鹤再次恢复去学堂之后,因为苏青鸾拜托杨氏赶制冬衣,苏广福又整天修房子补墙,三个能接送苏玄鹤的人都每天忙得像是陀螺一样,而苏玄鹤的接送自然就成了问题。

苏青鸾虽然也顺路,不过最重要的是,她不能保证每天都按时去接苏玄鹤。

好在每日顺路要去镇子里做小生意的花溪村的村人很多,所以苏家拜托一位同村的大伯,正巧那位大伯卖一些自家种的蔬菜,偶尔也有几盆鲜花,而且正好在周夫子的学堂附近。

原本苏家想要付钱,奈何人家性格爽利,不愿意。用那位大伯的话说:“不过是顺便的事情,哪里用得上钱呢?”苏家也只得暂时作罢。

苏青鸾眼见米汤锅底熬好了,招呼大家在外面点火架锅。而她自己则把下面灶膛里面的火熄灭,准备把这一锅汤底转移到外面的火锅里面。

这一锅汤底实在是有些太过于笨重,而且她为防万一,把家里面最大号一只瓦罐给搬了出来。

没想到一点点往里面添水的时候没发现,整只瓦罐拎起来居然这么沉!以她现在干巴巴的小体格,居然拎不动!

苏青鸾使了两次,没有再做无谓的第三次努力——她小小年纪,犯不着和自己的腰过不去,落下一个腰间盘突出的毛病。

虽然这个时代也有“正骨”这门技术,而且据说很牛,但是也据说很遭罪——苏青鸾才不想多受那个罪。

苏青鸾决定把搬锅子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任务交给她亲爹。

事实上成年男性——尤其是长年劳动身体机能十分发达的成年男性的力气不是十三四岁小丫头能比得上的。在苏青鸾看来仿佛磐石一般沉重的瓦罐,苏广福似乎没有花什么力气就拎起来。

苏青鸾跟在苏广福身后屁颠儿屁颠儿出来一看就乐了:她算是明白,为什么方才杨氏不怕大冷天在院子里吃火锅了。

院子中间支起炉子的地方,赫然竖立着一扇巨大的屏风,目测差不多有个两米左右的高度。

这屏风已经有些年头,上面绘制的花纹已经褪色相当严重,只是依稀能看出是仙鹤凌云。

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屏风一共有七折,可以来回任意角度地弯曲,所以杨氏就把这一扇屏风弯折成了一个半包围的结构,几乎是把炉子围挡在正中间。

今天的风虽然不小,不过方向比较固定,一直都是西北风,所以只要找准了角度,冷风就不会被灌进来。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